返回外办官网

感人的《小庄严弥撒曲》

2006-05-10  上海市外事办

  在“2006中国意大利年”5月的春天里,我在上海音乐厅欣赏了由罗西尼作曲的《小庄严弥撒曲》。该作品由钢琴家米盖来·康巴内拉担任指挥并领衔演奏,与那波利声乐团共同演出,是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重要项目之一。

  “弥撒”是天主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对宗教仪式本身,我不甚了解,只知道在这个仪式上,圣徒们用面饼表示耶稣的身体,用葡萄酒表示耶稣的血,来祭祀天主,以表示忏悔或感恩之意。《小庄严弥撒曲》是一种用作伴奏的乐曲。

  中国的音乐爱好者对罗西尼的歌剧并不陌生,但是由知名音乐家联手著名声乐团演出的罗西尼经典的合唱作品,听众欣赏的机会还是十分难得,《小庄严弥撒曲》就是在中国的首演。这场音乐会如果用“名家、名团、名曲”来概括将非常恰如其分。“名家”,即世界级钢琴演奏大师康巴内拉,有着“当代李斯特”、“现代钢琴巨人”之美誉;“名团”,即那波利声乐团及其四位意大利顶级的独唱家,是意大利屈指可数的颇具复调演唱激情的合唱团之一;“名曲”,即《小庄严弥撒曲》,是国际音乐界公认的最有魅力的声乐与钢琴作品。

  在《小庄严弥撒曲》的高山流水般的乐曲里,作为艺术欣赏,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是教徒们仰望上帝、发自内心的种种最美好的情感,如庄严、神圣、虔诚、谦卑,崇高,仁爱,慈善,至诚,包容等等。不断流淌的乐曲,令我们产生一种不断升华的、超凡脱俗的感觉。

  “意大利是孕育天才的国度”。罗西尼是意大利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是他把意大利的歌剧艺术唤起新生并推向了高峰,由此成为意大利最杰出的歌剧作曲家及奠基人。活了76岁的罗西尼,在37岁之前,就已谱写出包括《塞维利亚理发师》和《威廉·退尔》等38部歌剧,但在此后的39年里,再也没创作过一部歌剧,好像与音乐分手了,而在去世之前,罗西尼却又写下了最后一部大型声乐作品《小庄严弥撒曲》。究竟为了什么?这已成为后人研究的“谜”。该曲历来被人们视作音乐史上最美妙的声乐作品之一。

  1992年,康巴内拉在罗西尼诞辰200周年纪念活动中,第一次研究《小庄严弥撒曲》,为“罗西尼基金会”发掘出来的原稿担任配乐。密码般的配曲非常现代,在不用合唱指挥的情况下,康巴内拉手下的斯坦威钢琴成为音乐结构的中心和整部作品的主线。整部乐曲以两台钢琴和一架簧风琴,与合唱、独唱、重唱的相互呼应、相互衬托来演绎。评论家说:“四重唱(男高音、男中音、女高音、女低音)超出了任何语言所能形容的范围。世界级大师康巴内拉的指挥及演奏风格严谨、娴熟、细腻,节奏清晰,仿佛一整支乐队藏在他的钢琴里。”对于大师,我有着无比的崇敬之情。早在1999年首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大师就为我们奉献了一场李斯特经典作品,我还有幸在他为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学生授课担任了翻译。

  意大利驻沪领事馆文化处处长、“2006中国意大利年”上海站的总导演倪波路先生在演出后说:“没想到上海的听众们在不安排中间休息的八十五分钟的长时间里,一个个都像钉在座位上的钉子一样,竟然没有半途离场的。可见罗西尼在中国是有听众的,艺术是相通的,尽管他晚年的作品比较深奥,而且用晦涩的拉丁文演唱,又没有中文字幕。”可是,我感到,美中尚有不足,我们偶尔还会听到孩子的哭声和手机的铃声。世界级的艺术需要普及,但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超女”们的“粉丝”中,是否也能有一部分转向“古典”,多少培养一些兴趣与热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