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外事纵横 >> 正文

【改革开放40周年40人】费立鹏:想“做出些贡献” 一留40余年

2018年09月21日 06:10
来源:东方网
 

WDCM上传图片

    编者按: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众志成城、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大潮激荡,中国人民书写了发展的壮丽史诗。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传奇成就,开放是前提条件,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上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40年间,一大批国际友人与这座城市一起见证了中国打开国门的艰辛历程。即日起,东方网和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共同推出“改革开放40周年40人”系列报道,40位见证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外籍友人将以他们的亲身经历,回顾改革开放初期改革者们的创新与激情、责任与担当,分享他们眼中的40年中国奇迹,对于未来共赢发展的期许。

 

 

 

    几张写字桌倚墙而立,一排简易书架上摞着相片和专业书。因为偶尔有蟑螂出没,沙发底下还撒了一些蟑螂药。就在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办公室里,坐着一个会说流利中文的外国人。他的头衔有很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危机干预研究室主任,美国埃默瑞大学精神卫生学与全球卫生学教授,世界卫生组织自杀预防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主任……他就是费立鹏教授,来自加拿大。

WDCM上传图片

    机缘巧合来华,想“做出些贡献”

    1976年,在同学的强烈建议下,原本并没有来华计划的费立鹏第一次踏足中国,在这里的三周时间里,他注意到,中国虽然贫穷,但公共卫生很受重视。“这种早期的基础对后来整个国家的健康水平将有很大好处。在中国可以学到一些关于公共卫生体系的经验,应用于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比如非洲的一些国家。”费立鹏教授说。

WDCM上传图片

    来中国学习了两年之后,费立鹏教授改变了原本去非洲发展的计划,并决定要留在中国,“因为我觉得在这里我可以做出些贡献”。由于担心专业能力不足,费立鹏去了美国华盛顿大学做精神科住院医师,在华盛顿大学期间,他完成了精神科的住院医师培训,获得流行病学和人类学两个硕士学位。1985年,毕业后的费立鹏再次回到了中国,此后,他便一直留在了这里。

    几十年来,费立鹏曾在湖南和北京做精神分裂症家庭方面的研究与工作,也曾以国际临床流行病学发展中心国内代表身份在华建立临床流行病学中心。2010年,费立鹏教授来到上海,开始了上海交大医学院精神卫生中心的工作和研究。

WDCM上传图片

    亲历中国精神卫生事业发展

    说起中国这些年的变化,费立鹏教授感触颇多。“1985年来到中国时,中国在精神卫生方面的研究并不受到重视和尊重,研究水平低,研究经费少也没有相关课程。精神科是属于神经科下的学科,一直到了1994年,精神科才成为独立的学科。”费立鹏教授说。当时医学院的毕业生都不愿意去精神科,即使被分配去了精神科,也要想尽办法转到其他科,没有人愿意留下。“可以说,当时精神科是很不受到重视的。”

WDCM上传图片

    但近几年,这样的情况开始转变。“我可以明显感受到,2009年医改以来,精神卫生问题开始受到关注。虽然在医院里,精神科的地位目前仍不能跟外科、内科相比,但差距在明显缩小。现在自愿成为精神科大夫的医学生也越来越多了。”费立鹏教授表示。

    来到上海之后,费立鹏教授也感受到了中国不同地区精神卫生发展的差距。“作为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上海的精神卫生发展已经走在了中国最前列。在精神卫生方面,上海的管理力量集中,国际化程度高,人均精神科医生数也比中国大部分地区要多。”而他目前的工作之一是帮助一些贫困地区建立精神卫生防控体系,将“上海经验”传输到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