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外事纵横 >> 正文

语言作桥梁 提升话语权 上海外国语大学师生智援战“疫”

2021年09月28日 10:00
 

_DSC4581.JPG

语言作桥梁  提升话语权

上海外国语大学师生智援战“疫”

自 2020 年初全球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上海外国语大学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思想为指导,凝聚科研育人、网络育人、实践育人合力,多措施并举,全方位助力战“疫”。

在学校党委的协调统筹下,上外师生以语言为桥梁,发挥区域国别研究学术优势,提供语言服务,讲述抗疫故事,编译疫情动态,表达学者见解,“语”通中外,为提升疫情防控国际化话语权贡献智慧和力量。

国际发声 激发战“疫”正能量

疫情期间,上海外国语大学依托“多语种”新型智库科研育人平台,组织动员广大师生发挥区域国别研究学术优势,加强疫情研判,表达专家观点,智援战“疫”,在为国发声中抒发家国情怀、话语能力和使命担当。

学校师生发挥语言特长和国别区域研究优势,围绕新冠疫情、中美关系、国际卫生合作等议题积极在国内外主流媒体发表评论,坚决反对对中国污名化、对疫情政治化。

学校主要领导带头在国际舆论场发声,先后在德国《国际政治与社会》杂志、比利时《布鲁塞尔时报》、香港《南华早报》等重要媒体发表文章,反对“中国威胁论”,呼吁欧盟、德国等摆脱意识形态偏见,理性全面看待中欧、中德关系,团结一心应对新冠疫情。

学校德语系、西方语系、东方语学院、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的师生用英语、德语、阿拉伯语、波斯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斯瓦希里语等在德国、西班牙、伊朗、埃及、伊拉克等国家地区的主流媒体及智库网站刊文40余篇,介绍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举措,分享防疫经验,阐述中国立场,表达中国观点,促进国际理解。

青年学者汤蓓受邀参加慕尼黑安全会议,介绍国内抗疫努力,争取国际理解.png

学校青年学者汤蓓作为国际卫生合作领域的专家受邀参加慕尼黑安全会议,代表中国学界发言,介绍国内抗疫努力,呼吁国际社会支持中国,有效争取国际理解和支持,受到高度关注。学校举办“新冠疫情与上合组织民间外交的新议程、新举措、新方向”等国际会议,邀请国内外专家参与,共话全球疫情防控及国际关系话题。

此外,学校师生在新华社、中新社、凤凰卫视、澎湃新闻等具备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媒体上接受采访和约稿150余次,或关注观察国内、国际疫情发展情况,或分析评论各国、各领域在疫情期间表现,或介绍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举措、共享防疫经验,或针对疫情期间国际局势的变化发表观察评论,加大对疫情的分析研判。

学校发挥教育部首批全国教育融媒体试点单位优势,整合利用 28 个语种门户网站群“评论”栏目,以及微信、微博、 强国号、中国教育号、头条号、澎湃问政号等新媒体平台宣介上外师生抗疫观点,引导社会舆论。

智库发力持续追踪疫情动态

上外各区域国别研究中心专家学者带领学生团队,时刻关注国际疫情发展趋势,分析海外对中国防疫报道舆情。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中东研究所、国际舆情研究中心等智库的专家向有关部门提供大量决策咨询要报,上外学者提出的关于新冠病毒命名的建议、对新闻发布的建议、召开G20视频会议等的建议得到了中央等有关部门的采纳。

各区域国别研究中心组成融媒体矩阵,专家学者带领学生,根据不同对象国和地区编译疫情简报,第一时间通过多种网络渠道发布相关研究观点。截至目前,已通过“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SISU 观欧亚”“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上外欧洲协同研究”“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等微信公众号发布简报400余期、超千万字,加强对国外疫情发展的分析研判,为公众提供全球防疫动态可靠信源。

上外学者积极发声,智力战“疫”.png

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欧亚文明研究特色研究生班、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等与东方网海外中心合作,推出“外媒揽要”栏目,每日编译发布新冠疫情期间国际权威媒体发布的最新疫情相关报道,追踪世界各国防疫动态;与东方网东方智库合作推出音频节目《东方听天下》,为受众提供疫情期间观察国际时事的渠道,节目上线 10 天收听量就超过 50 万次。

学校主动策划推出包括“成为群岛的连接者: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中阿中心传递的国际声援正能量”“万花筒里的试验田:上外欧洲协同研究”“上外东非新冠疫情简报背后的迷你专业与广阔观察”等在内的“智援战疫”智库系列报道,向社会各界宣介上外智库把战疫与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的先进事迹,获多家媒体关注转载。

语言为桥学以致用融通中外

疫情期间,上海外国语大学组织动员广大师生发挥语言优势,以专业特长投入一线疫情防控工作,以“译”战“疫”,融媒发声,在专业实践中凝聚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从2020年1月开始,学校根据上海防疫需要,启动涉外翻译志愿服务机制,为上海配备涉外语言服务“储备库”,共有涵盖27个语种的1173名师生报名上岗,成立12345上海市民热线涉外咨询志愿者服务队伍,设立日韩外企复产复工服务专线,对接全市“防输入”工作,面向机场、口岸及各基层社区、隔离点、医院等提供涉外防疫翻译志愿服务。

上外涉外防疫志愿者以译战“疫”.jpg

截至目前,涉外防疫服务机制已经运行330余天,累计接通电话约1200通,时长总计约6000分钟,文字翻译稿件约450篇,共23万字。上外12345热线城市涉外抗疫志愿者服务队被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评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青年志愿服务先进集体。上外以“译”攻“疫”疫情防控翻译志愿者项目获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第二届“奉献杯”上海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徐旻老师承担上海市外办多语种疫情信息发布的日语版翻译工作,获“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jpg

日本文化经济学院徐旻老师承担上海市外办多语种疫情信息发布的日语版翻译工作,获“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学校组织英语、日语、波斯语、意大利语等专业师生翻译制作“防疫汉外翻译词汇表”和基础对话语料库,提供上海市多语种疫情信息发布翻译工作;波斯语专业师生成为“中伊合作小组”骨干,协助上海医疗队伍援助伊朗,传播中国防治新冠病毒肺炎的科普视频,获得一致好评。徐旻老师从2020年1月底开始承担上海市外办多语种疫情信息发布的日语版翻译工作,先后翻译120多份材料,总计字数约11万,其中2月1日至3月24日更是连续53天不间断,获“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融媒出海讲述中国抗疫故事

学校师生通过图文影音等多模态方式在海内外新媒体平台积极发声,讲述中国抗疫故事,展现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同舟共济共抗疫情的精神风貌。

China Youth 中国青年工作室着力展现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强劲复苏与疫情的严格防控,改善海外社交媒体用户对中国的扁平印象;聚焦国内疫情,翻译《英雄之城》《武汉日记》等长视频及《武汉清零日》等短视频,展现中国抗击疫情的积极风貌。

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教师翻译《武汉莫慌》宣传短片俄文版。塞尔维亚语系学生录制了塞尔维亚语祝福视频,获塞尔维亚驻华大使馆官方微博转发与感谢。在葡萄牙交流学习的上外学生詹珞珩在葡萄牙主流媒体《公众报》发表文章,对葡萄牙新冠疫情期间个别排外、排华言论进行反驳。

上外学生王宇用阿拉伯语在 Twitter 发布新冠疫情反歧视短片获得半岛电视台报道.png

在黎巴嫩学习的上外学生王宇制作阿语视频在 Twitter 发布,呼吁停止歧视和偏见,共抗疫情,卡塔尔半岛电视台,黎巴嫩主要电视频道和最大网络媒体对王宇进行了采访,在阿拉伯国家引发广泛关注。

此外,200余名来自英、日、俄、意、西、阿、韩、法、德、泰、葡、波斯等十几种语言专业的师生参加全球抗疫童书互译共读项目,翻译童书81本次,在全球78个国家的45000个图书馆免费上线,共享中国童书出版界的抗疫智慧结晶,抚慰各国儿童心灵,爱心助力全球抗疫,帮助增进国际间理解。

上外师生参与全球国际儿童读物联盟发起的“全球抗疫童书互译共读项目”,外译多语种抗疫童书2.jpg上外师生参与全球国际儿童读物联盟发起的“全球抗疫童书互译共读项目”,外译多语种抗疫童书.jpg

上外师生参与全球国际儿童读物联盟发起的“全球抗疫童书互译共读项目”,外译多语种抗疫童书。

近年来,上外以“建成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为办学愿景,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发挥多语种、跨学科、跨国别、跨文化的研究优势,服务治国理政。疫情期间,上外多措并举,融媒发力,主动对接国家战略,书写当代高校使命担当的新篇章,为推动全球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增进后疫情时代的国际理解,作出了高校应有的贡献。

(文图: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