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大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追逐的绝不仅仅是利润
2017年12月07日 来源:上海友协·微信公众号
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私人拥有的制药集团,主要业务包括人用药品、动物保健和生物制药。1994年3月,勃林格殷格翰以办事处的形式进入中国,揭开了在中国的发展篇章。1995年5月,勃林格殷格翰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注册成立。这个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制药大企业的中国心脏也坐落在上海城市的中心地带。落户22年,勃林格殷格翰完成了企业的整体转型,从一家来华拓展业务的境外公司到在华发挥独特作用的国际化企业。今天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潘大为(David Garth Preston),成为形成勃林格殷格翰在中国事业发展分水岭的关键人物。
扎根中国的实干家
潘大为先后在西安杨森、赛诺菲-安万特集团等多家公司担任要职,建立了多个引领市场的品牌。多年的中国市场经验,潘大为对中国了解,也使他成为执掌勃林格殷格翰中国公司的不二人选。然而,利润对于潘大为而言绝不是唯一的追求,打造一家成功的国际化企业,这才是潘大为的第一准则。
2009年,本已退休的潘大为成为勃林格殷格翰的中国掌门人,再度回到职场的潘大为,把人生的这次转折看作是自己的主动抉择。也许到了这个年纪,对于成功的追求已经慢慢地让位于对生活的热爱,中国对于潘大为而言的意义不言而喻,这里的城市和这里的人民都可以寄托潘大为对美好生活的想象。
谈到对上海的第一印象,潘大为提到自己曾经用相机记录过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光景。“那时候一切自然与现在不同了,那时的浦东,现在很多人说还是一片稻田呢,这有点夸张,当时东方明珠仅仅完成了一半,建筑物也不高,这是一座正在崛起的新兴城市,我也是上海伟大进步的见证者。”
心怀热爱,从未离开
潘大为认为,上海是一座融汇了东西方文化,交融现代与过去时光的城市。“上海保留很多有特色的地方,这是这座城市的魅力之源。”他最喜欢的,就是平日里和家人们在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逛一逛。“如果你从别的城市而来,你就会发现‘变化’,就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常态’。”上海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潘大为认为一个企业在这样的城市立足会有更好的前景。
2003年,“非典”肆虐中国,很多外籍管理者和工作人员撤离中国。而潘大为,没有选择离开。“这种时刻,作为管理者,我必须和我的公司和我的员工站在一起,这种时候离开,会让我有背弃感。”潘大为始终认为中国政府是一个有责任而且强有力的政府,在这样政府的主导下,困难是可以被克服的、问题是可以被解决的。站在热爱的土地上,与自己热爱的人民站在一起,潘大为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短暂停留的外来者。
潘大为的两个女儿,一直生活在中国,她们也都拥有上海“户口”。平时她们使用的语言,除了英语就是上海话。她们在中国学习,也将在中国发展。可以说,潘大为已经拥有了一个幸福的上海家庭,也正在过着上海人的小日子。
以人为本,为民造福
管理企业,就是管理一个团队。而管理团队,最重要的是对人的关注。“你要学会塑造人,因为只有人,才能创造未来。”潘大为认为管理公司首先是管理公司中的“人”,支持员工尤其是年轻人的选择和发展,给他们提供一个可以施展才华、贡献智慧的平台一直是他不懈的追求,潘大为致力于建设一个合作而包容的团队,这样也保证了公司对不同代际的员工具有同样的吸引力。
中国人常说:“做药就是做良心。”作为具备国际领先的研发实力的企业和团队,在潘大为的推动下,勃林格殷格翰一直致力于发挥企业优势,承担社会责任。2011年,潘大为促成总部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其中投资1亿欧元的生物医药生产基地于2014年6月在浦东张江开始建设,并于2017年5月正式落成投产。高科技的研发团队和医药生产线,将会让广大的中国患者享受到一流的生物制药,同时把上海张江打造成世界一流的生物制药生产基地,吸引国内更多生物医药企业聚集。这不仅实实在在地造福于中国民众,也带动了中国整个制药行业的前进和创新。因此,2017年,潘大为被授予“上海市荣誉市民”称号。
一个成功的管理者追逐的绝不仅仅是利润,潘大为的成功基于他对人文情怀和社会抱负的不懈追求,还有对中国、对上海深深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