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 0463号提案的答复 ( 2024.11.26 )

办理结果:采纳

公开属性:主动公开•全文

 

对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 0463号提案的答复

 

徐志道、关百豪、郑建好、郭彦丽、冯咏仪、严子杰、蔡润初委员:

  您提出的 0463号“关于加强沪港青年人才共引共育共享”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感谢您围绕服务国家战略,积极履行委员社会责任,努力推动沪港青年的发展。您在提案梳理提出的建议对于吸引香港青年人才来沪就业创业,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具有积极意义。我办对此高度重视并进行了认真研究,现结合市财政局、市税务

  局、市房屋管理局、市教委、市公安局、市委组织部、市委统

  战部(市政府侨办)、团市委等单位的意见,回复如下。

  一、关于“对于在校大学生加强两地高校学生交流,多开展交换生计划”的建议

  上海一贯高度重视与港澳的教育交流合作,在沪港、沪澳合作机制框架下,有效开展沪港澳青少年各级各类教育合作交流活动,加强沪港澳三地青年人才培养。

  (一)积极推动沪港青年人才共引共育共享

  目前,全市共有 37所高校具备面向港澳地区招生资质,现有约 1501名港澳大学生(其中香港学生 866人,澳门学生 635人)。另有 74名港澳教师在各高校任职,其中香港教师 73人,澳门教师 1人。全市 16个区各类公民办学校中,港澳学生 5126人,其中香港学生 5003人,澳门学生 123人。在本市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中有港澳学生 3124人,其中香港学生 3059人,澳门学生 65人。

  上海赴港澳大学学习的学生人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我们支持本市各级各类学校加强与香港地区学校的深度交流合作,以沪港姊妹学校平台、沪港大学联盟以及各类沪港教育交流合作项目为抓手,搭建更多双向交流渠道,鼓励上海高校对港招生,加强与香港高校开展深层次、全方位和高水平合作,切实促进沪港两地人才培养方面的交流合作,达到人才共引共育共享的目的。

  (二)全面开展沪港青年各种合作交流活动

  近年来,随着“港澳青年看祖国”等港澳青少年赴内地交流主题活动的陆续开展,港澳青年团组来沪交流活跃。据统计,2023年共有超 6000人次的港澳青少年来沪参访交流,通过视、听、学、游,全方位体验上海城市建设、红色文化、科技创新、社会治理等,增进对祖国的认知认同。

  同时,沪港两地也建立了多个青年实习品牌项目,助力港澳人才来内地学习体验,提升综合素质。上海海外联谊会开展有“港澳台侨大学生暑期实习项目”,沪港大学联盟开展有 “全国港澳大学生实习(环三角计划)”,沪港青年会等在沪港澳社团开展有“沪港明日领袖实习计划”等各类交流实习活动。今年暑期,沪港社团总会和上海市青联等机构还将合作组织开展“沪港同心实习计划”,届时将有 150余名香港大学生来沪进行为期 6至 8周的实习,拓宽香港大学生职业发展视野。

  二、关于“对于已毕业的两地青年人才,需充分考虑其自身特点、社交需要以及价值实现需求,制定合理激励计划”的建议

  (一)关于青年人才薪资待遇方面的建议

  目前上海正在加快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为充分发挥人才引领发展的创新驱动作用,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目标,我们支持鼓励面向包括港澳地区引进顶尖的高峰人才及团队,申报上海市人才高峰工程,并给予长期稳定的事业发展和人员保障

  经费支持。支持鼓励面向包括港澳在内的海外人才,申报国家

  及本市各级各类项目。

  一是市政府设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基金于 2006年成立,这是内地首家从事推动大学生进行科技创业的非营利性公募基金会。成立至今已经资助了上千个项目,带动近万人就业。 “3+X”科技信贷产品体系为 2000余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解决资金难题,贷款总额上百亿元。另外,我市于 2010年、2014年分别设立了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目前,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参股 77只基金,投资各类创新企业超 900家;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参股 88只基金,投资各类创新企业超 1100家,全市众创空间成立的天使投资基金超 20亿元。

  二是为港澳人员来沪就业创业提供支持。“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是一个以项目实施为依托的人才计划,资助对象主要是近期回国(境)来沪工作和创业的海外留学人员及团队,其中包括赴国外学习的港澳青年留学人员,可在科研开发、科技创业、人文社科等领域进行申请,享受浦江人才计划 15万至 30万不等的资金支持。

  三是通过各种方式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多年来,本市定期组织举办“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上海选拔赛、东方讲坛创业生涯系列讲座、大学生创业训练营、创业体验日等主题活动,聚焦上海创业文化建设实践,塑造创业活动品牌,不断扩大创业影响力。在创业大赛上获奖的港澳优秀创业项目可获得5万至 20万不等的资金扶持。除此外,港澳青年可均等享受本市的创业公共服务,包括政策咨询受理、专家咨询指导、孵化基地推荐、项目路演推荐、创业能力测评、投融资对接、创业社群组织的联络交流等。全市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创业指导站,整合资源,为港澳大学生创业群体提供近距离、一站式的公共创业服务。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关注港澳青年在沪创新创业工作,并给予更多支持和宣传推荐。

  (二)关于青年人才工作签注方面的建议

  一是出台多项便利出入境往来措施。目前,港澳居民出入境证件在本市服务领域基本实现线下便利化使用全覆盖。同时,相关部门还为香港居民提供加急办理出入境证件、换补发通行证、一次办结等便利,并且面向在校师生推出“走进校园、上门办证”服务,惠及广大在沪香港学生、教师和家长。

  二是持续做好港澳人才来沪定居工作。2015年以来,市出入境管理局开设专窗,为符合条件的港澳高层次人才和行业专业人才提供来沪定居咨询和办理工作。截至目前已有 21名香港高层次人才由此政策顺利在沪定居,其中包括 4名香港青年高层次人才来沪定居。

  (三)关于青年人才住房保障方面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各类人才购房的政策支持,提升服务保障能级,逐步形成了“市区联手、以区为主,政府支持、单位尽责”的人才安居工作机制。不断深化落实“租”(确保租赁房源供应)、“购”(加大购房支持力度)、“补”(优化人才租房补贴)、“服”(提供品质安居服务)各项人才安居保障举措。通过构建科学精准、体系完备、结构多元的人才安居保障体系,为包括港澳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创造良好的安居环境。

  一是市场化购房方面。在国家和本市住房限购政策总体框架范围内,2021年研究制订《上海市人才安居工程实施意见》,对全市人才安居目标原则、工作机制、实物房源、货币补贴、配套政策、保障措施等首次作出全面系统的制度安排。聚焦重点人才、重点区域、重点机构,分类梯度优化人才购房条件(涵盖香港人才),支持其合理自住购房需求。

  二是保障性租赁住房方面。“十四五”期间,全市计划新增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 47万套(间)以上;到“十四五”期末,累计建设筹措总量达到 60万套(间)以上,其中形成供应 40万套(间)左右。截至 2022年底,全市保障性租赁住房已累计建设筹措 38.5万套(间),累计供应 22万套(间)。持有《港澳居民居住证》并符合相应准入条件的在沪香港居民,可按正常流程申请本市公共租赁住房和保障性租赁住房。目前已有部分在沪香港居民入住本市公共租赁住房和保障性租赁住房房源。

  (四)关于为青年人才提供和谐生活环境的建议

  我市各相关单位注重做好港澳青年来沪期间生活上的各种沟通交流,为来沪实习的港澳学生配备了专业导师和内地学生陪伴,精心安排了包括国情历史、文化体育、科技创新等多类型的参访和交流活动,通过周末参访、联谊交流等形式,有效增进港澳青年对国家和上海的了解,增进两地青年彼此间的感情。我们还精心设计举办各类夏令营交流活动,丰富港澳青年课余生活,吸引青年人才来内地学习就业。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关注沪港人才共引共育共享工作,并给予更多关心关爱,支持两地青年举办联谊会、同乡会等活动,让在上海的港澳青年可以认识更多的新朋友,丰富青年人的业余生活,提升其在上海发展的意愿。

  谢谢您提出的宝贵建议,希望您一如既往关心支持沪港各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特此函复。

 

 

上海市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

2024年 5月 27日

  

 

联系人姓名:刘刚            联系电话:22161468

联系地址:南京西路 1418号   邮政编码:20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