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朝鲜上演,爱与信仰跨越国界 ( 2025.10.13 )
演出结束后,观众全体起立,为演员们的精彩表演鼓掌欢呼,热情的观众为演员献上鲜花。 本报记者 张驰 摄
在庆祝朝鲜劳动党成立80周年之际,应朝鲜文化省的邀请,中国上海艺术团一行赴朝演出,送上一份来自中国、来自上海的礼物。当地时间10月9日、11日,在东平壤大剧场,上海歌舞团出品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演两场,引发热烈反响,谱写了中朝两国文化交流合作的新篇章。
谢幕时分,朝鲜观众全体起立,一捧捧鲜花、如潮的掌声和久久的挥手致意让艺术团成员感动。“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朝鲜观众给予我们的深情厚谊。”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演员朱洁静说,“每个国家都有前赴后继的英雄,‘电波’所传递的爱与信仰是跨越国界、超越时空的。”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平壤外国语大学教授郑一龙观演时两度落泪,一次是15岁的小裁缝小光为掩护李侠牺牲,一次是李侠和兰芬诀别的双人舞。“观众席中许多人都在默默流泪,被英雄的故事感动着。这一次,《永不消逝的电波》让我看到中国上海艺术家精湛的舞艺和动情的表演,希望他们常来朝鲜演出,也祝愿中朝友谊长青。”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谢幕,台上台下热情挥手。 本报记者 张驰 摄
演出结束后,观众全体起立,为演员们的精彩表演鼓掌欢呼。 本报记者 张驰 摄
高水准演出
中朝艺术工作者合力托举
10月7日,飞机从上海飞抵平壤,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演员王佳俊对平壤的第一印象是干净整洁,车窗外的路人在向艺术团乘坐的大巴车热情挥手。“《永不消逝的电波》已上演700多场,那些动作、情感都长在心里了,但这次来到朝鲜,好像有一种新的化学反应在我们的身体中出现,相信关于爱、关于信仰、关于英雄的故事将在这里找到知音。”
此次赴朝演出,对上海歌舞团来说是光荣的任务,也是巨大的挑战。9月下旬,上海歌舞团团长王延带着舞美队提前到平壤踩点,回国后根据东平壤大剧场实地情况紧急定制舞美工具。10月5日,舞美队第二次抵朝,开始紧锣密鼓地将空运而来的500多箱舞美道具搭建成“电波”舞台。最让王延感动的是,十几位朝鲜翻译也挽起袖子干起体力活,加速了装台过程。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朝鲜上演。 本报记者 张驰 摄
“渔光曲”段落引发朝鲜观众阵阵掌声。 本报记者 张驰 摄
排练合成时,《永不消逝的电波》总编导韩真、周莉亚一遍遍帮演员们调整着情绪的张弛。朝鲜万寿台艺术团总导演李哲周也忙前忙后,协助解决舞台技术问题。李哲周说:“第一次看《永不消逝的电波》排练就落泪了,全剧两个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我沉浸在每一个舞段之中。剧中展现的共产党人的信仰,对党、对祖国、对同志的爱,让身为朝鲜人的我感同身受。”
首演前一天,演员们早上8:30就从酒店出发奔赴剧场,走台、对光、合成排练,结束时已经凌晨。一个个技术难题被解决,一个个角色在舞台上生动起来。王佳俊说:“舞美老师说,我们一起面对挑战吧。我回答,不管舞台上发生什么,我们的舞蹈一定不会中断。”
大病初愈重返舞台的朱洁静告诉自己,这场演出不容有失,必须全力以赴才不留遗憾。两次谢幕,她都眼含热泪。“中朝两国的艺术家和幕后工作人员,所有人都在全力托举舞台上的一切。谢幕时,我们向观众席,向热情友好的朝鲜观众深深鞠躬。”
演出结束后,观众全体起立,为演员们的精彩表演鼓掌欢呼。 本报记者 张驰 摄
演出结束后,热情的观众为演员献上鲜花。 本报记者 张驰 摄
反响热烈
翻开中朝文化交流新篇章
中国上海艺术团在平壤的演出活动,引发朝鲜各界强烈反响。朝中社发文表示,演出以紧凑的情节和优雅的舞蹈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的英勇和牺牲精神,博得观众热烈喝彩。在庆祝朝鲜劳动党成立80周年之际进行的中国上海艺术家的演出,是进一步增进朝中两国人民友好感情的重要契机。
上海艺术团还在10月10日上午冒雨参谒了中朝友谊塔,并庄重献花,为志愿军烈士默哀致敬。中朝友谊塔内存有10本志愿军烈士名册,记录着22700名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获得英模称号的志愿军烈士名单。韩真说:“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把鲜血流在了这片国土上,在他们战斗过的国家看到他们被铭记着、被纪念着,内心很感动,希望用艺术的表达让英雄的故事继续流传。”
中国上海艺术团冒雨参谒中朝友谊塔。本报记者 张驰 摄
中国上海艺术团冒雨参谒中朝友谊塔。本报记者 张驰 摄
在主体音乐艺术发展展览馆,来自上海的艺术家们了解《卖花姑娘》《血海》等朝鲜经典文艺作品的创作过程。一位身着朝鲜传统服饰的讲解员动情唱起《朝鲜之歌》,引来热烈掌声。上海艺术团一位年轻舞蹈演员说:“大学学过朝鲜舞,很美,但难度也很高。期待今后能有机会和来自朝鲜艺术团体的舞蹈演员当面交流、相互学习。”此行,上海艺术团部分成员还观看了庆祝朝鲜劳动党成立80周年大型团体操、文艺表演和阅兵式。
在平壤的几日,记者遇到的朝鲜友人,总聊起对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电视剧《潜伏》等中国文艺作品的喜爱。这次,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成为他们心中的新经典。一位朝鲜观众说:“我想,我很久都不会忘记这部作品,不会忘记在剧场中的感动。”
谢幕时分。本报记者 张驰 摄
朝鲜观众热烈反响。本报记者 张驰 摄
10月11日下午,第二场“电波”跳完,又一次出现全场观众起立的场面,他们为来自中国上海的艺术家们献上经久不息的掌声。谢幕时,台上的朱洁静看到观众席上方挂着横幅,上面写着:“朝中两国人民之间牢不可破的友谊和团结万岁!”她感叹:“艺术自有无形的力量,希望通过一代代人、一部部作品的努力,让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不断谱写新的篇章。”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解放日报 吴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