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季中国经济观察|工厂“黑科技”背后的产业新变迁——首季中国经济一线调研报告之三 ( 2025.04.21 )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419日电题:工厂黑科技背后的产业新变迁——首季中国经济一线调研报告之三

新华社记者张辛欣、周圆

实体经济的烟火气在企业,企业的活力看生产线。

当机器人进入工厂实训,数字孪生技术为车间装上虚拟分身,大模型在多个行业垂直应用……这个春天,工厂里的新意不断涌现。

这里有智能化的渗透、生产方式的重塑,也有创新链产业链的交融。近段时间,记者赴多地调研,从工厂之变探寻产业之变,感受新旧动能的转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工厂焕新,制造业有了新面孔

机器人成为打工人?这并非想象。在宁波的极氪5G智慧工厂,人形机器人已然入职汽车生产线。

分拣物料、搬运料箱、精密装配……只见数十台人形机器人进行多任务协同作业,酷炫的场景让智能制造有了更具象的表达。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人形机器人虽然仍在实训阶段,但解锁多元应用场景已渐行渐近。

记者走进多地工厂车间,感受到生产一线新意不断。

设备上新——在重庆剑涛铝业有限公司,7条再生铝生产线全速运转。去年以来,我们对4条生产线开展技术改造,再生铝产能提升30%该公司负责人说,新设备、新技术带来新发展,今年一季度公司产值同比翻番。

产线升级——走进美的库卡智能制造科技园,机器人生产机器人的场景引人驻足:十余台橙色的机器人在岗位上打螺丝、焊接;AGV小车来往穿梭,有条不紊。

库卡中国营运与人力资源总监陈峰说,这条全自动生产线生产100公斤以下的机器人用时30分钟。如果市场需要,可以进一步提速。

模式更新——在家电、汽车等领域,用数字孪生技术建厂的探索不断。将真实数据导入,通过仿真模型在网络空间打造虚拟工厂,大到产线的改造,小到产品的排产,都能精准模拟、验证,降低试错成本,实现高效生产。

今年以来,我国加大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加强重点行业企业技术改造,推进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一个个新技术加速融入生产一线,世界工厂里的车间变革,推动着中国制造展现新颜。

一季度,工业领域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6.3%;截至今年3月底,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为66.2%;目前,国家级绿色工厂达到6430家,实现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约20%

工厂的变化是产业向新的体现。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所长辛勇飞说,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动力是提高产业创新与升级的能力,来自制造端的数智赋能正为产业发展激发新气象。

制造变,生产方式加速变革

在重庆的赛力斯汽车超级工厂,可以看到汽车制造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这里最多可实现4个平台、8种车型的混线生产,满足单个车型多种个性化配置。

工厂负责人说,从接到客户订单起,所有零部件数据就开始生成,工厂根据系统配置差异化生产。依托新技术、适应多样化需求,去年,企业新能源汽车订单数同比增长超180%

当车间装上大脑、生产线走进云端、产品在出生前就有了主人,柔性制造提升了生产过程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制造的逻辑正发生改变。

让效率更高——

以前拥抱的是订单,现在拥抱的是市场。一位玩具企业负责人说,企业用大数据预测爆品,并在新品投放后根据市场反馈调整生产,畅销款补货可得率大幅提升。

从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的实践来看,在钢铁、建材等传统产业,通过智能化改造,碳排放减少约12%。一些领域的示范工厂产品研发周期缩短约30%,生产效率增加近30%

让质量提升——

极氪5G智慧工厂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焊接车间,车身4800多个焊点,每个焊点每一步焊接过程都被切割成毫秒级。在总装车间,仅拧紧螺丝这道工序,就通过23套高精伺服控制系统。智能制造将工序拆解、标准化,让生产从凭力气转向凭数据

全国已建成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这些工厂覆盖超过80%的制造业行业大类,共建设在线智能检测、质量追溯与分析改进等优秀场景近2000个,不良品率平均下降50.2%

让供应链协同——

借助智能设计工具,图纸一键直连生产线;通过共享工厂,企业不单独建生产线也能搞制造;接入数字化贸易平台、跨境电商平台等,小工厂直面广阔市场……以工厂为基点的供应链生态系统加快形成。

截至今年3月底,我国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为83.5%。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340家,重点平台工业设备连接数超过1亿台(套)。

生产方式、供应链更加柔性,更好适应了消费侧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说,在纺织行业,小批量多批次生产的小单快反模式兴起,灵活接单的方式也为行业稳外贸提供助力。

要以柔性的供应链构建韧性的产业链。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说,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产业的抗风险力和竞争力会随之提升。

从工厂到工厂+”,两融合前景拓宽

工厂是制造的枢纽,也是创新的一环。记者调研发现,在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中,工厂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推动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协同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在成都高新区,有个不一样的工厂”——蜂鸟智造中试基地。

一边是车间内十余条中试组装测试线忙碌运转,另一边是来自医疗器械、智慧停车等领域的科研项目完走向产业化的最后一程……在这里,每周都有新项目进行成果转化。

智慧交通产品制造商臻识科技董事长任鹏说,从四目相机到球机、枪机,企业每年都要找平台试产几十种产品。从这里走完中试,我们才敢放心推向市场。

把创新力转化为生产力,制造端大有可为,生产一线里有着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新实践——

在华熙生物中试成果转化平台,柔性生产线能够满足功能糖、蛋白质等不同项目的中试需求。通过平台的智慧大脑,生产过程各项指标实现实时监测分析,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改进优化。

在埃夫特智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训练场嵌入工厂。车间内,6台喷涂机器人配合2台开门机器人,共同协作对汽车进行模拟喷涂,以验证工艺精度。

近年来,我国围绕重点产业统筹布局各类创新、试验平台。在这一过程中,工厂+科研”“工厂+试验等新模式加快推出。新型研发机构与新型制造基地有机衔接,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搬上生产线。

国家层面明确提出,到2027年建设1万个5G工厂,打造不少于20“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让智能工厂作为实现智能制造的主要载体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撑。

从工厂的生产线,看中国制造的风景线。尽管外部环境复杂,不确定因素和挑战较多,但中国制造向新提质的方向路径不变,承压前行的韧性底气不变。未来,更多工厂+”的故事还会发生,更多产业新图景将不断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