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外国友人,能用上海市花白玉兰向他们致敬? ( 2025.09.30 )

  “我是第一个获得上海市荣誉市民称号的北欧人,很荣幸。”丹麦企业家、中国丹麦商会全国创始会长李曦萌用流利的中文告诉记者,在当前世界环境下,相互了解、彼此交流,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重要,“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每个人都有责任发挥桥梁作用”。

  9月29日上午,2025年“上海市荣誉市民”“白玉兰荣誉奖”颁授仪式在上海市政府举行。这些外籍人士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而上海也用市花白玉兰向他们致敬。

  

人生与上海深度链接

  “丹麦人会学很多种语言。我来中国,最初是为了一个‘很傻的梦想’——学习世界上最难、使用人口最多语言。”1987年,李曦萌来到复旦大学学习。1993年,在了解中国市场后,他选择留在上海,创办特雷通集团,专注北欧家具制造与销售。“丹麦是一个幸福指数很高的国家,我希望把丹麦幸福家庭的生活元素,带到中国消费者身边。”

  之后的30多年里,李曦萌的人生与上海深度链接——成了上海女婿、能讲流利的普通话与上海话,更见证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变。“我深刻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善意、开放和包容不仅来自商界与政府,更来自上海人民的热情接纳。”

  因此,李曦萌希望架起一座“介绍中国、沟通世界”的桥梁。一方面他会在小红书、抖音上等社交平台开设公众号,介绍自己在中国的点点滴滴。“只有几万粉丝,还不算成功。”他的目标达是100万。另一方面,他希望把丹麦企业、产品带到中国,“选择中国,就是选择未来,我们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从未动摇,反而与日俱增”。

  采访中,李曦萌坦言,压力很大,任务很重,因为在西方媒体环境下,许多欧美人对上海乃至中国的了解十分有限。“我要更多向丹麦和欧洲介绍和解读中国。”他希望更多欧美民众来中国走走看看,“眼见为实,多看多走多发现,才能知道真实中国。”

1.jpg

  

我想奉献更多时间给上海

  在会议室一众外籍人士中,白玉兰荣誉奖获得者、法国人杨葆焱很容易辨认,有着一头浓密卷发和络腮胡子,神似圣诞老人。

  23年前,杨葆焱第一次来上海,他惊叹于这座城市的深厚历史底蕴,也感受到一种蓬勃的发展动力。4年后,他再次来到上海,发现这里又多了新的建筑、新的道路以及新的社区,一切都在迅速变化,“变化,是上海永恒不变的常态”。

  如今,这位泰佩思琦亚太区总裁早把上海当成自己家,喜欢吃上海的面条、外婆五花肉,“上海让我过上本土生活,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现代都市生活”。上海也成为他事业的开拓地,“这是座多元文化开放城市,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时尚城市之一,我想奉献更多时间给上海、给我生活的社区”。

  “这是我的辉煌时刻,我要和家人同事去一家很棒的餐厅,享受浦东的美景。”白玉兰荣誉奖获得者、必维船级社(中国)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来自英国的葛思越已经迫不及待憧憬当天晚宴。之后的中秋节,他会和家人去四川游玩。

  这已是葛思越第二次来到上海白玉兰奖领奖台,2023年他获颁白玉兰纪念奖。2021年1月,这位船舶工程师被任命必维船级社北亚暨中国区总裁,开始在上海工作。“这里有奇妙的文化,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他注意到,上海市一直在为跨国公司提供良好的商业氛围和社交环境,而企业获益于此实现发展。

  接过市长颁发的白玉兰荣誉奖证书,来自日本的三井住友海上火灾保险株式会社创新事业部部长菅匡彦非常激动。“我在上海生活工作了6年多,上海是我最爱的城市,我把上海当过第二个故乡,能够参与这座城市的发展中,是我最大的幸运。”他轻抚银色圆形奖章,“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应属于一起为上海发展共同努力的朋友们。”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解放日报 洪俊杰